社保缴费基数(社保缴费基数什么意思)
原创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社保缴费基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社保缴费基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叫缴费基数和缴费指数?
缴费基数是指缴费对象按什么标准作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依据。缴费基数一般是以职工工资和单位工资总额为依据。职工本人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月平均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人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人。
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超过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记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记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但目前有的地方尤其是计算机运用比较广泛和先进的地区,已在尝试着以上个月工资收人作为缴费基数,很多城市目前做到了以上月工资收人作为缴费基数,缴费基数上限与下限的规定主要考虑职工退休后,不致因在职时工资收人差距过大而导致其基本养老金差距进一步拉大。
缴费指数是指缴费工资占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 缴费指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可决定过渡性养老金的高低。

类
1.社保缴费基数是指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为缴纳基数,举例:社会平均工资是1000元,缴纳的基数可以是600元—3000元。每年社保都会在固定的时间(3月或者7月,各地有所不同)核定基数,根据职工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申报新的基数。
2.缴费工资指数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人员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称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由参保人每年的缴费基数除以当地上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得出缴费当年的缴费工资指数,如此每年计算一次,到退休时把每年的缴费工资指数相加,再除以实际缴费年限得出。
3.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与养老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平均缴费工资指数高,养老金待遇就相应提高。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反映职工在整个缴费年限或连续计算的若干缴费年限中的缴费工资平均水平,是计算过度性养老金(退休金)的重要指标。
什么叫社保基数?
能决定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等待遇水平高低的缴费工资就叫社保基数。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的简称,也叫缴费基数。
2014年以后,所有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执行统一的生活保险制度。
缴费基数的高低预示着社保待遇的高低,它们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教师的社保基数即缴费基数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教龄工资和绩效工资以及国家规范之后的津补贴。也就是教师个人的应发工资或者是总工资。
教师的社保项目有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大病救助保险,共计是“六险二金”。
个人缴费比例占总工资的27.47%,国家给予补贴的部分占社保基数的38.94%。也就是讲,个人缴纳27.47元/月,单位就会给予38.94元/月的补贴。那么,个人的社保基数越高,单位给予的补贴也就会很高很高。
所以说,要想让自己的养老金等待遇非常好,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提高社保基数。下面是我2017年~2018年度的社保基数:
再看看2018年~2019年的缴费基数即社保基数:
从上面两个图中可以看出社保基数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的变化。是不是很大呢?
这就是社保基数。怎样才能提高社保待遇?你明白了吗?
结语:社保基数的决定性作用真的是很大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社保缴费基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社保缴费基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